“断裂时代”中国科幻奇观美学的突破与超越

分类  : 中文
作者  : 丁卓
来源  : 东岳论丛
卷   : 2023年第7期 44卷
发表时间: 2023.07.28.
发布人 : ChinaSF

摘要:

科幻文学发展的生长点是反映时代的弊病,并以审美的方式超脱现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断裂时代”,形成多元利益格局,如何推动社会各阶层凝心聚力、创新发展,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当下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中国科幻文学的现实基础。王晋康、刘慈欣、陈楸帆三代作家作品是断裂时代中国科幻的代表作。科幻奇观指科幻文本中呈现的奇异景观,科幻奇观的载体是四种奇观符号,即类人生命、异度空间、发现发明、未来城国。首先,三位作家面对艺术化构思反映了不对称战争的威胁、中国社会底层裂变、知识阶层道德危机等三类社会危难。其次,王晋康通过奇观符号的多样化对道德进行重建,刘慈欣以奇观符号展现实用化生存策略,陈楸帆以奇观符号的开放化实现生命转换。最后,三位作家通过建构科幻奇观美学路径,突破社会危难的罗网,王晋康将希望寄托于无垠的时空,这是圣徒式歌者对道德信仰的追求;刘慈欣表达了对强者的无限崇敬,这是强人式歌者对生命力量的追索;陈楸帆憧憬不同生命体的情感融合,这是真情式歌者对心灵认同的追探。三位作家以危难意识为起点,以奇观符号为突破,以理想图景为超越,在文本中形成科幻奇观美学,为人的灵性世界高歌,体现了中国科幻最高的旨趣与成就。


正文:

东岳论丛Jul.,2023Vol.44No.7 2023年7月(第44卷/第7期)(DongYueTribune)文

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当代科幻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9BWW027)中期成果;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

术(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JKH20190370SK)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丁卓(1980—),男,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华桥论

丛》副主编,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科幻文学。

①请参见董仁威编著:《中国百年科幻史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断裂时代”中国科幻奇观美学的

突破与超越

丁 卓

(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 要]科幻文学发展的生长点是反映时代的弊病,并以审美的方式超脱现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

入“断裂时代”,形成多元利益格局,如何推动社会各阶层凝心聚力、创新发展,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当下中

国的时代主题,也是中国科幻文学的现实基础。王晋康、刘慈欣、陈楸帆三代作家作品是断裂时代中国科幻的代表

作。科幻奇观指科幻文本中呈现的奇异景观,科幻奇观的载体是四种奇观符号,即类人生命、异度空间、发现发明、

未来城国。首先,三位作家面对艺术化构思反映了不对称战争的威胁、中国社会底层裂变、知识阶层道德危机等三

类社会危难。其次,王晋康通过奇观符号的多样化对道德进行重建,刘慈欣以奇观符号展现实用化生存策略,陈楸

帆以奇观符号的开放化实现生命转换。最后,三位作家通过建构科幻奇观美学路径,突破社会危难的罗网,王晋康

将希望寄托于无垠的时空,这是圣徒式歌者对道德信仰的追求;刘慈欣表达了对强者的无限崇敬,这是强人式歌者

对生命力量的追索;陈楸帆憧憬不同生命体的情感融合,这是真情式歌者对心灵认同的追探。三位作家以危难意

识为起点,以奇观符号为突破,以理想图景为超越,在文本中形成科幻奇观美学,为人的灵性世界高歌,体现了中国

科幻最高的旨趣与成就。

[关键词]断裂时代;科幻奇观美学;中国科幻经典;突破与超越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23)07-0045-10

  从清末民初开始,作为舶来品的科幻文学登陆中国,中国科幻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科

幻文学被科幻界权威确定为若干个时期①,但这种分法没有将每个时期的科幻实质凸显出来,且避重就

轻,缺少足够的理论说服力。科幻文学的动能来自社会发展,在反映具体时代的弊病中不断形成新的生

长点,并以弘扬美学精神的方式超脱现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断裂时代”,这是同时期中

国科幻经典建构的现实基础,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社会危难并寻求解救路径的科幻作品。从艺术价值、作

品销量和社会影响等一系列指标来看,王晋康(1948—)、刘慈欣(1963—)、陈楸帆(1981—)老中青三个

年龄段的作家作品,是断裂时代中国科幻公认的经典代表作,这一点毋庸置疑。三位作家面对激荡翻

滚、负重前行的中国社会,以危难意识为起点,以奇观符号为突破,以荒诞图景为超越,在文本中高歌科

幻奇观美学的灵性世界,成为断裂时代的奇观歌者。

一、起点:断裂时代科幻的危难意识

断裂是社会学对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出现断层分裂状态及其原因的专门描述,断裂时代指“在一个社

54

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3.07.006会中,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①断裂时代表现为社会中不

可分割的部分阶层被剥离抛弃。迄今为止,断裂是人类社会演变中必然遭遇的状态,严重影响国家稳定

局面和社会未来走向。中国的断裂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续至今,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国加

入世贸组织、城市化进程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头10

年的发展红利渐显颓势,社会发生严重的断层分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及其他边缘人群逐渐被甩出了

社会共同体。从中国现有的社会结构来看,已形成多元利益格局。中国断裂时代的具体内涵,是社会某

一阶层内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观,阶层之间壁垒森严并形成全方位代差,各阶层在发展水平上据于不同

世代,在占有社会财富上处于严重失衡,在道德文化话语权上陷于独语和失语的并存状态,由此产生的

多重社会困境造成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迷茫,最终导致当代中国人灵性世界丧失了完整性、创造性和超

越性。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看,在各阶层博弈中,社会能否可持续前进取决于某一阶层在付出牺牲的同

时,各阶层通过交往进行理性协商并为牺牲者补偿。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与道路,不断加大经济政

治文化军事领域的变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全球波云诡谲的世情时情中,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

“啃骨头”阶段,如何建立合理合法的弥合机制,推动社会各阶层凝心聚力进一步创新发展,以应对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是当下中国重要的时代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科幻正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

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向来是中国科幻文学的光辉传统,在具有代表意义的王晋康、刘慈欣、陈楸帆

科幻经典中,危难意识是反思断裂时代的起点。危难包括危机和灾难,是破坏性力量对生命价值的瓦解

和毁灭,其特征是突发性、暴力性和紧迫性。危难意识是作家面对危难时形成的艺术反思和文本表现。

危难意识是科幻文学的动力因素,具有极强的政治干预倾向,科幻作品以危难为出发点,以转危为安的

过程和启示形成主体架构,这是科幻文学的一般规律。老中青三位作家作品通过艺术化构思反映的社

会危难分为三类:不对称的战争威胁、中国社会底层裂变、知识阶层道德危机。

第一,不对称的战争威胁。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危难叙事中,最突出的主题是外部势力发动侵略战争

对未来中国或全人类造成威胁,老中青三位作家作品的战争科幻都以敌我双方在综合力量上的“不对

称”为主,即敌方相对于我方占据全方位的优势。这是国内断裂状态的国际化升级或星际化翻版,映射

出中国综合国力与一流强国的差距,体现了三位作家对国际关系不可预测性的焦虑,暗喻着国内的宣传

口径与世界对中国认识的断层。思想成熟于狂热年代后的刘慈欣对此有冷静深入的刻画。在刘慈欣

43部作品中,描写战争或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有18部,占比40%,这构成他的“战争科幻小说系列”。

对此应该注意三点:其一,这些作品中在“近未来”发生战争的有12部,在“远未来”发生战争的有6部,

所谓的“近未来”是指“从现在到未来大约100年间可理解的人类世界”②,超出这一时限的是“远未

来”。但远未来故事的起点也从近未来开始,可见刘慈欣的战争科幻小说极为关注中国面临外部威胁的

当下性与紧迫性。其二,作品中形成敌我双方三对矛盾,在《球状闪电》《全频带阻塞干扰》中,中国对抗

美国及其盟国;在《混沌蝴蝶》《魔鬼积木》《天使时代》《光荣与梦想》中,弱小国家(塞尔维亚、阿富汗、

利比亚、伊拉克等)对抗美国及其盟国;在《吞食者》《诗云》《三体》中,地球对抗外星入侵者。在作品

里,我方与敌方在力量上具有代际差距,不得不依靠智慧、信念和非常规技术手段“逼和”或“吓阻”敌

人,这是刘慈欣对中美差距进行清醒分析的结果,也有对中国某些水平虚高、外强中干领域的暗讽。其

三,自然灾难是战争危难的起因或结果,按照从高到低的级别来看,宇宙坍缩、星系碰撞、恒星辐射都高

于地球内部自然生态灾难。综合看,刘慈欣暗示中国未来仍面对严峻挑战,可能会演变为亡国灭种的危

难。相比之下,王晋康与陈楸帆的战争科幻小说没有刘慈欣丰厚,前者有《西奈噩梦》《母亲》等多篇,

《终极爆炸》等部分作品也以战争危机为背景;后者作品中透露出全面战争的信息,比如《出神状态》里

所谓的“东岸战争”,以及《鼠年》里的中国边境紧张局势。这与两位作家的经历有关。属于“80后”的

陈楸帆最切近的战争感受是中越边境战争(1979—1991)及各种威胁国家安全的地区冲突,因此战争主

64

东岳论丛Jul.,2023Vol.44No.7 2023年7月(第44卷/第7期)(DongYueTribune)





孙立平:《断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丁卓:《日本当代科幻文学的近未来设定》,《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题虽然不是他的科幻主色调,也是挥之不去的阴影。王晋康尽数经历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所有防御性

战争,而且研究了冷战格局下多次区域“热战”,这反而让他认定,尽管中国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战胜美国

的霸凌,但美国也无法仅靠一两场大战击败中国,中国真正的威胁另有原因。

第二,中国社会底层裂变,这是真正威胁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原因。世界科幻历史已经证明了,战

争科幻小说的本质是特定时代社会矛盾的浓缩,而国内问题又是核心矛盾。从创作思想和作品内涵看,

老中青三位作家对此形成共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必被社会底层裂变拖累与延缓,甚至使现代化进程遭


试阅到此结束,如需查看全部内容请购买正版文献。如因学习需要阅览全文,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