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是一个改变世界框架的思想和文学实验。作者设想,地球人在外星人带来的灾难面前,被迫放弃人类世界框架,采纳基于黑暗森林图像的宇宙关系法则。新的世界框架必然造成人性的重估,催生新的认知方式和道德原则。刘慈欣以社会学家的严谨态度,一步步地将全部过程展开。这既是从休谟到罗尔斯的普遍人性论批判的延续,也冲击着传统的看文学的方式,因为在刘慈欣这里,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取决于世界设定,“世界”才是他要描述的主要对象。
126 总第四O八期
刘慈欣的强项是在世界中制造世界,星际世界/人类世界的差异成为叙事动能和观察工具。
宇宙黑暗而混沌,超越人类道德和认知,不过,科幻的魅力就在于人类思维的陌生化,在宇宙尺
度上重新定位生存,脱离日常的美学和认识论范畴,造成崇高的美学效果。尺度转换意在还原,《三
体》叙事对人类世界的还原,涉及政治、科学、社会组织、艺术、伦理、流行文化等方面,而政
治和人性显然是最受关注的两个话题。传统的乌托邦小说也从外邦人视角看文明社会,而《三体》
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文明和人性的反思出自未来的宇宙和技术视角。由此,作家向“人类”说出
一些狠辣的警句,如“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白Ice),①“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失去兽性,失去一切”(维德),②“已经不是孩子了却还是不敢出远门,这就是你们灭亡的真正原因”
(关一帆),③等等。
《三体》的哲学小说特质十分明显,“假装”跨出人类,从上帝尺度来观察既有世界,引爆一
系列震撼人心的问题。人类终将处于宇宙系统之内,那何为宇宙结构?何为宇宙社会的交互关系?
《三体》的世界构成和宇宙道德
——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
范 劲
【内容摘要】 《三体》是一个改变世界框架的思想和文学实验。作者设想,地球人在外星人带来的灾
难面前,被迫放弃人类世界框架,采纳基于黑暗森林图像的宇宙关系法则。新的世界框
架必然造成人性的重估,催生新的认知方式和道德原则。刘慈欣以社会学家的严谨态度,
一步步地将全部过程展开。这既是从休谟到罗尔斯的普遍人性论批判的延续,也冲击着
传统的看文学的方式,因为在刘慈欣这里,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取决于世界设定,“世界”
才是他要描述的主要对象。
【关 键 词】 世界框架 宇宙道德 科幻 悖论 主体性
【作 者】 范劲,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广州 51027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卢曼系统论在‘世界文学’框架塑造上的应用研究”(19BWW007)
一百年与二十年: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五)
·科幻与后人类时代·
①②③ 刘慈欣:
《三体III·死神
永生》,重庆:重
庆出版社,2010年,
第409页,第382
页,第501页。
微信公众号技 术 二O二三年 第十期
Oct. 2023127
面对宇宙丛林,人类何为?也许,太空纪的英雄只能是采纳混沌原则的欺骗大师,未来的人类世
界将以黑暗森林为参照重构伦理。而现有人类基于理性和道德的自傲,掩盖不了内在的懦弱,即
人是依赖确定性的生物,只有极少数革命者能向不确定性敞开。最深刻的文明批判,只是探讨人
自身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关系。
思考的起点:多重世界
刘慈欣创作的特点是由科学观引出社会观、世界观。理解他关于科学的观点,可以从《三体》
中物理学家丁仪讲的量子物理现象开始。在同样对撞条件下以相同能量撞击台球,即便时间、地
点不同,每次也应该产生相同结果。这是宇宙普适的物理规律,它奠定了迄今为止人类科学的基础。
但是换成高能加速器中的粒子“台球”,可以想象另一种结果:
第一次,白球将黑球撞入洞内;第二次,黑球走偏了;第三次,黑球飞上了天花板……
第五次,黑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出,把台球桌沿撞出一个缺口,击穿了墙壁,然后飞出地球,
飞出太阳系,就像阿西莫夫描写的那样。①
这不过是量子不确定性原理的漫画化:每个量子各有自己的物理规律,仿佛分属于不同宇宙。
丁仪告诉汪淼,新建成的大型粒子加速器,从实验上确证了这一点,也顺带摧毁了经典物理学的
宏伟大厦。对宏观物体来说不可能的事,却是量子世界的常态,岂不意味着,这才是宇宙规律。
人类理性自信遭遇空前打击,杨冬等科学家自杀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心目中的物理学不存在了。
不过丁仪没有自杀,还悟出一条更深的原理:“物理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匀”,但这仅意味着
“宇宙普适的物理规律不存在”。②由丁仪的思路推下去,则越是科学,越要习惯于不正常就是正常,
而这就是刘慈欣的哲学理念。接受这一思想挑战,才有资格面对未来的星际生存,放弃人类中心
主义执念。如果物理规律不是必然,那人类文明更非必然,“整个人类历史也是偶然”,常伟思领
悟了这一点。③他们没有陷入失败主义的误区——如果认识到科学和人性本来就是偶然,又何来
对科学和人性的失望。
物理规律的偶然,基于世界本身的偶然。为了说明这一点,刘慈欣设计了射手和农场主的故事。
它们是地球三体组织下属的“科学边界”学会内部传播的寓言,原著中仅简略提及,作为黑暗森
林法则的伏笔,但已有评论者注意到其中的哲学含义。④2023年开播的电视剧版更有意渲染农场
主和射手这两个概念。两个故事都在嘲弄人类的有限性。农场火鸡会把每天定时投食当成宇宙规
律,一直到感恩节那天被农场主捉去杀掉。其残酷意味就在于,“物理规律”无法改变悲剧命运;
但在火鸡短暂的寿命之内,规律始终正确。如果脱离主奴框架,农场主就成为一般化的宇宙行为
主体——射手。射手在靶子上随意打出一排规则分布的弹孔,如果这靶上生存着某种二维智能生
物,他们的科学家就可能把弹孔距离总结成靶世界的物理规律。农场主必然养火鸡,射手必然射击,
这是“他们的”物理规律。必然性意味着,农场主和射手的行为是宇宙运作的一部分,却直接造
成了其他文明的世界框架。物理规律决定于世界框架,正是“科学边界”的喻义。
刘慈欣视创造世界为科幻文学的精髓,喜欢演绎世界框架和物理规律的关系。小说《山》中,
地核内泡世界的人们起初认为宇宙由岩石构成,第一次看见水,惊呼那是“违反所有物理法则的
魔鬼物质”。除了人类整体,“世界”是刘慈欣要表现的最重要形象,这些世界“可以是不同的星
球和星系,也可以是平行宇宙中的不同分支”,还可以是“运行于计算机内存中的虚拟世界”。⑤《三
①②③ 刘慈欣:
《三体》,重庆:重
庆出版社,2008
年,第16页,第
17页,第12页。
④ 吴飞:《黑暗森
林中的哲学——
我读〈三体〉》,《哲
学动态》2019年
第3期。
⑤ 刘慈欣:《最
糟的宇宙,最好
的地球——刘慈
欣科幻评论随笔
集》,成都:四川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年,第113页。128 总第四O八期
体》中有多维和二维世界,也有人造的黑洞和小宇宙。这一多重宇宙论的世界构成,在彻底性上
超出了海德格尔的“世界化”构想。“世界世界化”(Welt weltet),①意味着世界是生成而非实体,
海德格尔用大地和世界的原始争执描述这一生成。但世界化思辨过于隐喻化,也没有明确指出,
存在各种各样的世界化——有人类的,也有外星人的世界化。20世纪初的海德格尔不可能彻底摆
脱先验哲学传统,换上技术时代的V装具。相比之下,当代系统理论家卢曼将世界理解为系统和
环境的统一,更贴近刘慈欣思路。对卢曼来说,任一自创生系统都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由系统
和它的环境组成;不同系统遵循不同的运作规律,具有不同的环境和世界。火鸡群作为一个系统,
它的环境是农场,火鸡群和农场构成一个世界,食物的定时出现维持着系统运作,这就是宇宙规律;
但农场主的环境不是农场,而是他自己的社会,那是另一个世界。同样,二维生物作为一个系统,
它们的环境是二维靶子,它们和靶子构成一个世界;射手的环境却是包括其他射手在内的更高维
试阅到此结束,如需查看全部内容请购买正版文献。如因学习需要阅览全文,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