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后工业文化时代的超级电影──当代好莱坞试读(之一)
分类  : 中文
作者  : 李一鸣
来源  : 当代电影
卷   : 1995年第6期
发表时间: 1995.11.15.
发布人 : SFT


摘要:


正文:

三三走旦级巨片大电影与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反馈在由电视及年代的盒式录像机把观众分割成碎片,导致世界性电影危机的年代,好莱坞却成功地推动着电影这一“大生意”的运行。面对日渐失去稳定的意识中和走向分裂的社会及公众,以大量影片提供多样性的电影已无法成为成功的营销策略。少而大,面向全球覆盖式地行销单纯而具有壮观外表的影片成为大公司制片的主流。一位市场广告专家迈克尔·舒德森在谈到商业销售策略时指出,在自由竞争时期,公众是否决定购买一件商品是由其价格决定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决定这一购买意向的则是商品之间的区别。而在此后的当代社会中,激发人们购买倾向的则是“名牌”效应。在这一现代消费社会里,“其公共的而不是个人的消费标准就变得更加突出了”。购买商品不是为了使用上的需要,而是“为了营造一个可以互通声音的世界”。当代好莱坞的巨片正是在这一后工业时代的消费环境中通过投入巨额费用的制片和宣传使一部影片成为“名牌”,甚至成为一种社会事件—一件属于公众的产品,而使“看”电影的行为中融入了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和与社会的沟通的概念。这就逐渐导向了大投资、大产品、高盈利当然也包括大风险这一后工业时代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一大景观。特别是在进入年代以后,随着前面的冒险成功和元气的复苏,更强化了制片人们的“大电影”的观念。影片的投资飞长,资金结构也更显出非同以往的商业欲求。到年代初,一部影片的投资已高达,万美元以上,许多巨片则动辄创下,一,万美元的纪录。而随着好莱坞工业在年代的继续“改组”年,米高梅的母公司超美集团又买下联美,形成米高梅一联美。年,可口可乐买下哥伦比亚,到年代末又把它卖给日本的索尼公司。年,华纳与时代出版集团合并。年,世纪福科斯也终于归属到澳大利亚报业集团名下,承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影片投资也再度上扬。如年代末的《终结者》续集和年代初的《迪克·特雷西》,总费用已打破了一亿美元的纪录。而这些投资中除相当一部分用来雇佣能够创造票房价值的明星外,其余

  试阅到此结束,如需查看全部内容请购买正版文献。


分数:0 / 人数:0

 短评